500年前因“龙马”传说得名,新津这个古老场镇竟是宝墩连城?
龙马寺场,位于新津区宝墩镇宝墩村东南约500米。场口东脚下由北向南有一条长约500余米(有间断)的土埂,因其北尾曾与宝墩古城土埂近100余米相望,貌亦相仿,故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认之为宝墩连城“龙马”源自传说“龙马”的名字来自一个传说。据说,明朝宣德年间,当地仅有数户人家散居。某夜,同县老君山老子庙里的道长突然梦见一龙首马身的奇物,道长一惊而醒,随后三天依然是此梦。于是道长遂带上弟子,循向而走,一路查看。
走到宝墩东南侧,道长抬头见前面远处有一道绿意葱茏的土埂,只见那土埂弯弯曲曲,犹如一个马环,顶上一笼翠竹,秀枝轻摇,酷似一头龙须

老道认为这是天降的神物龙和马,带着弟子们双手合十跪下,嘴里喃喃念道:“叩谢老天赏赐龙马精神成此宝地,贫道就在此马环墩前恭候天神吧!”消息不胫而走,此后这里便有了“龙马”之称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由老道出面,各地官民捐资,在马环墩下建起了一座名叫龙马寺的道观。到明天启年间(1621—1627),龙马寺已有住户近30户,街市亦渐增大。明朝末期,张献忠剿四川,新津人口大减,龙马寺仅存数户,市场消失。清初开始“湖广填四川”,龙马寺人口渐增。
到嘉庆十六年(1811),龙马寺改名增盛场。民国十年(1921),改增盛场为龙安场。在以上更名期间,龙马人仍习用旧称龙马寺古味十足的龙马寺场龙马寺场,有一条正街和一条横街。正街由北向南,约300米;横街(俗称横街子)由正街南场头直伸向东,长约150米。街房除均有铺板门面外,近一半是土坯墙和近代的泥砖墙,用麦草或谷草盖顶,十分古旧。其余大多重修于清朝末期,十分清雅耐看。此外,还有晚清时期留下的木架楼房,虽不华丽,亦颇有古味。除街房外,龙马寺还有一张老旧的名片,那便是南场口西面约200米处,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老董祠堂。祠堂内除供祀董氏先人外,还有两根高大威武的文、武举人桅杆,及一地石牛、石马、石羊,古坟地等。

龙马寺的建筑高低错落,极具特色,虽地处新津西北边沿,交通不便,但依靠自身的商贸特色,也招来了大量场客。故旧时人们有句俗语:“龙马寺,不讲理,逢双赶场人开挤。”每逢龙马寺场期,各地民众便牵线而来,街上人流均在千人以上。微小而活络的商贸龙马寺无本地特产,亦无大宗物资交流。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买卖市场、商铺及各类摊贩十分齐全,各种民生物品应有尽有。买卖场在正街北头的市场坝。西边是猪市坝、牛市坝;东边是米市、糠市、菜市等。每逢赶场,人头攒动、十分火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