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600多年前一中国船在非洲触礁沉没,水手娶当地女子
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中国在全球各地都留下了独有的文化痕迹。从“中华街”、“唐人街”到“中国功夫”、“中国美食”,中国人的脚步遍布了五洲四海。但是你知道吗?
在遥远的非洲,传说也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村”,这里的居民坚信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渴望着回到中国“认祖归宗”。
真的有所谓的“中国村”存在吗?又是怎么形成的?它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孤岛一隅,中国村何样
在遥远的东非国家肯尼亚的东部,坐落着美丽的拉穆群岛,群岛分为四个大岛和若干小岛,岛上的拉穆镇凭借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建筑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环境优势得天独厚;
而帕泰岛则是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在岛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中国水手的传说故事。
走进帕泰岛,岛上有三个名叫上加的村子,其中最古老的一个,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中国村”。
与一般的非洲建筑不同,这里的房屋除了阿拉伯及东非传统风格,还融合了一定的中国元素,形成了独有的“混合风”:漫步于岛上,你能看到很多眼熟的风景,有镶嵌着中国传统瓷器的大门,有厚重的中式双扇木门和天井,屋内的壁龛里甚至成列着代代相传的青花瓷片,中国文化的痕迹比比皆是。也正是这样独特又富有特色的风景,才让当地居民们坚信这儿是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村”。
岛上的人口不多,整个帕泰岛一共也就3000多人,三个上加村居民合计也仅1000多人。在这其中,这个“中国村”的居民在岛上常常被视为独特的存在;
相比典型非洲尼格罗人种皮肤黝黑、身材高大健硕、头发卷曲的外貌,上加村民看起来更像非洲与中国人的结合体,带有东亚人的特色,身材与一般中国人相仿,眼神举止也带着与奔放的非洲人不同的羞涩内敛。
乍一看,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晒黑的中国人。于是,上加村居民是中国人后裔的传说不胫而走。
别具一格的景色,独特的容貌让“中国村”的传说添上了几分可信,那么,真正的事实又是如何呢?如果真的是中国后裔,他们的祖先又是怎么来到这座岛上,在异域建立起自己村落的呢?
风急触礁,偶登非洲岛
传说,600多年前,明成祖委派郑和七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也最长的海上航行。路上自然也是重重艰难,不仅要应对变化无常的天气,还要面对一个个神秘未知的岛屿。
相传,郑和在第六次下西洋时,航海途中遭遇了大风暴,无法前进,只能下令提前返回,这也就是为什么前几次下西洋都耗费了几年的时间,而第六次只持续了短短的十个月。
而在返回途中,庞大的船队后有只行驶在最后面的船只,就在肯尼亚东北部的海滨不幸触礁沉没,船上的船员相继遇难,只有20多名年轻的水手侥幸存活了下来。
这些水手被风暴冲到了不远处的岸边,登上了帕泰岛。原本,他们是打算在此略作休整,等海面风平浪静后再造新船只,追上前面的船队一起返航。
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困难重重:一方面,帕泰岛地方偏僻,物产贫瘠,当地居民主要以打渔为生,造船缺乏相应的工具和木材;
另一方面,他们只是普通的水手,对建造船只掌握甚少,即使材料完备、工具齐全,也未必能打造出适合远航的船只。在经过几次尝试后,造船最终还是失败了。恐怕这就是他们没能返回的原因了。
归国的梦想既然破灭,他们也只能选择随遇而安,在上加村定居下来。
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直以来帕泰岛上人烟稀少,当地居民很少遇到定居的外国人,似乎对这些黄皮肤的异国人并不友好,语言不通、面孔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双方一度发生冲突,当地人甚至想要驱逐这些中国水手。那么,要怎么向当地人表明自己并没有敌意呢?
机会很快就来了,不久后,这些有勇有谋的中国水手帮助当地人杀死了为患多年的一条大蟒蛇,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这一行为让他们获得了当地的尊重与信任,也让德高望重的族长最终同意他们留下定居。
故俗难改,他乡且定居
定居当地后,这些中国水手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与村里的土著妇女结婚生子,过了了安定平稳的生活,生生代代繁衍不息。
为了有朝一日能落叶归根,水手们内部定了个不成文的规定,水手的后代们只能内部通婚,来保证纯正的“中国血统”不再被遗失随着时间流逝,老一代的水手们最终抱憾离世,而新的一代仍然留在这里,逐渐组建起了这个“中国村”。
这个故事在非洲的“中国村”里口口相传,几乎每个孩子都是伴着它出生、成家、结婚生子的。“我们就是那些中国水手的后代们。”老人们总会这样带着些骄傲与羞涩告诉下一代,并嘱咐他们把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孩子们听。
经记者探访,600年后的今天,上加村人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里还留有深深的中国烙印。
“故里犹牵梦,他乡且定居”,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在那个在家书抵万金的古代,恐怕这些中国水手们也只能用这种方式在遥远的异国缅怀着故土与亲人。
我们都知道,炒菜是中国独特的烹饪方式,在外国鲜少见到,更别说在习惯以手抓饭、以糊糊为主的非洲,而在上加村,当地居民居然也会炒菜,甚至他们会把菜切成细丝,加入作料后放入铁锅烹炒,并用筷子吃饭,也喜欢吃熟食与热汤。
在帕泰岛上,只有这个村的村民如此。在上加村,有些家庭还收藏着中国独有的擀面杖。
此外,上加村的不少家庭还掌握着一些浅薄的中草药知识。一旦有人生病,当地人不会像其他非洲居民一样,选择进行驱灵仪式或是跳舞辟邪,而是更多选择针灸、艾灸。
拔火罐的中医疗法。当地也有着不少技术高超的按摩大夫,谁不小心扭伤了,按摩师就会用传统的按摩加上中草药进行治疗,往往效果卓越。
研究还发现,这个村子曾出现过养蚕织布的习惯,这是这个岛之前没有的手艺,后来由于当地人不擅长而渐渐消失了。
而与勤劳朴实的古代中国人相似,过去的上加村也践行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与学习,也要比一般的非洲人勤快很多,会用扁担挑水,屋里建了土灶,屋外围上围墙,如果不认识的人经过,一定会以为是有中国人在这儿居住。
后人回乡,求学路漫漫
“岛上一对母女的五官和头发颇像中国人,母亲今年60岁,有五个子女,当日在家的女儿17岁,在邻岛上中学。”
2002年12月初,肯尼亚上加村的夏瑞福迎来了第一批前往她家探访的中国人,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夏瑞福就是报告中这个女儿,也是远近闻名的“非洲中国女孩”。
看到许多中国人到来,夏瑞福的母亲显得很热情,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一只青花瓷小碗,十分珍重的展示给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客”看。瓷碗上已经有了缺口和修补的痕迹,一看就知道是祖辈代代传下来的,有一定的岁月沉淀了。
夏瑞福的母亲介绍说,这只瓷碗是她的母亲传给她的,并嘱咐她再传给自己的女儿,千万不能变卖。“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绝对不卖的”老人带着自豪的笑容说。
“小时候,姥姥常常给我们这些孩子讲中国水手的故事,并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这些水手的后裔。”
夏瑞福说,听过故事后,她就一直渴望着能踏上那个美丽神秘的国度,去看看中国景、中国人。而在第一次见到几位外交官时,她就马上表达了自己想去中国求学的愿望。
2005年是郑和开始航海壮举600周年,夏瑞福也在这一年顺利通过了考试,如愿来到了中国南京求学,并取得了中医的硕士学位。
与一些人恶意的揣测不同,夏瑞福表示,自己虽然向往着姥姥口中那些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但对自己世代生活了几百年的国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结束了学习后,她毅然选择回到非洲的家乡当一名医生,希望能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现状。
今又如何,代代思归国
在当地的传说中,在600多年前,水手们因为思乡情切,把村落命名为上加村,上加在当地语言中与“上海”的发音相似。
明代的上海县正是郑和船队经过停泊、补给人员物资的重要基地。后来,上加村毁于部落争斗和外来势力的侵入,许多居民搬到了不远的西尤村。
巧合的是,西尤村也被译为思域村,故事中的水手们也许是希望用这些名字来让自己,让后代记住,在遥远的土地上,有着一脉被遗落的血统。
而在600多年后的21世纪,后人们走出了困住那些水手一生的小岛,“归家”不在只是梦里的愿景,因为一个“非洲中国女孩”,这座岛开始被人知道。
中国也开始向它倾注了热切的关注:从2010年开展了长达三年的考古合作与文化交流,无偿出资项目经费达千万元,共同建立郑和纪念碑……国人纷纷来到这个“中国村”一探究竟。这座匿于非洲海岸的小岛一度成了冒险的胜地。
现在的上加村与过去不同,多了拜访的旅客,也多了欢声笑语;在中非双方的交通中充当起了一座小小的桥梁,在援助下慢慢发展;
现在的村民也从一开始的来中国更多期待着和平富裕的生活,到现在来中国更多为了情感的诉求,渴望着传播着双方的文化,为上加添砖加瓦。
每当有中国人来到小岛,总能迎来村民的关心,也总能听到一句想看看中国的愿望。出岛的步伐不曾停止,而出岛的目的不断转变。
故事里,多年前,盼着归国甚至把墓地也建成面向东方中国的水手们不会想到,有一天,后人夏瑞福再一次来到了中国的土地。
明代时,他们带去了丝绸、陶瓷和种种先进的航海、织布技术;而二十一世纪,后裔们又再次带去了中医的知识与大洋彼岸的问候。一代代的交流、中非文化的碰撞在这个小小海岛的一隅,热烈而又灿烂的上演开来。
结语
其实,上加村村民是否真的有中国血统,至今也很难考证了,至于从何处来,是否传说中的中国水手真的存在,也无从溯源。
然而,“历久弥坚,历难弥真”。明代以来,中国与非洲的交往始终秉持着勠力同心,结伴同行的初心,互相信任,彼此诚意以待。
而不论是否存在同源而生的血脉,我们始终愿意与非洲携手共建命运的共同体,成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
参考文献
[1]古漠.海外的“中国村”[J].侨园.2006(06).10-11.
[2]杜起文.中国大使与“一带一路”的故事[J].丝路百科.2021(03).30-34.
[3]陈彦堂.肯尼亚考古手札:缘起与风物[J].美成在久.2021(03).86-95.
[4]龚璇.肯尼亚“中国女孩”的求学路[J].百姓生活.2013(05).29-3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