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少女?有三大原因,每个都很现实!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十三四岁还是上初中的年纪,谈婚论嫁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后才会考虑的事情,但是在我国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要谈婚论嫁,不结婚甚至还会受到惩罚,和我们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
为什么古代的女子那么早就急着嫁人呢?

我们经常听说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非常不自由。其实,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的婚姻还受到国家法律的支配。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颁布了法律规定: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这时候还没有把结婚的年龄定得那么早。
但是等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大幅提前了结婚年龄,比如齐国的齐桓公就规定: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

越国制定的法律则比齐国还要严苛: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因为西周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缺少天灾,也基本没有战乱和人祸,人口保持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状态,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提前适婚男女的结婚年龄。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则不同,列国之间频频发生战争,人口损失严重,当时的各国都必须尽快恢复自身的实力,因为弱小的国家很可能会被吞并,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各国才会纷纷提前结婚年龄,来迅速扩充人口。
而且人口不仅是兵源,还是生产力,古代打仗对物资的消耗是非常严重的,百姓早结婚就能早生孩子,孩子生得早就能早几年进行生产活动,国家就能早几年从孩子身上征收到税收。
因此,老百姓早婚,就是在变相加速国力的恢复和增长。

就算在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在面对人口锐减的情况的时候依然会制定较低的结婚年龄标准,并且规定了严刑峻法来确保这个标准得到了遵守。
汉惠帝刘盈在位期间就曾经多次下诏: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就是女子过了15岁就要谈婚论嫁,到了30岁还嫁不出去的,就要被征收五倍的赋税(作为惩罚)。
宋朝的法律则规定的更加严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意思是女子到了十五岁还不嫁人的话,连家人都要被牵连受到惩罚。

这些法律都是出现在当时人口稀缺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尽快恢复人口,增强国力时候推出的政策。
在国力富强,人口繁荣的和平时期,一些统治者也会相对放宽对结婚年龄的限制,比如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就曾下诏: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不再严格限制百姓的结婚年龄。
统治者的政策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统治者的政策符合了老百姓的利益诉求。

在古代,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他代表着血脉得到继承,香火可以延续。
但是,古代的医疗水平远远比不上现在,不仅新生儿容易夭折,就算是成年之后,一个感冒都可能要了一个壮汉的性命,更别提还有天灾、战乱、瘟疫等原因。
因此古代的老百姓也非常支持孩子能早结婚,早结婚就能早生孩子,而且有机会多生孩子,这样就可以极大保障血脉的延续。

除此之外,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普通百姓对生孩子这件事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因为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是劳动力,甚至几岁十几岁就可以帮着大人分担家务,不到二十岁就可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可能有人会好奇,既然遇到太平盛世的时候统治者对结婚年龄的限制会相对放宽,那么为什么在盛世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没有出现明显的回升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

在中国古代,男女的地位是非常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比如教育这一块,男子从小接受儒家教育,读的是经史子集,接受的思想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女子就算是高门大姓里的也很少有机会读书,就算读书也是《女训》一类的书籍,被灌输的思想是相夫教子,三从四德。
在人身自由上,男子拥有的权利也远远不是女子可以相比的。男子从小就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女子却被要求贤良淑德,平日不可抛头露面,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想要进私塾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不仅能帮助父母分担的事情越来越少,还会逐渐成为父母亲的负担,所以到了女子子的十三四岁,父母就会急着给女儿谈婚论嫁。
这样就导致本来地位上处于优势的男子就有了更加从容的选择的权利,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尽可能选择年轻貌美的配偶。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就算人口危机得到缓解,甚至是在一些人口大爆炸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依然是在十三四岁左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然而我们需要认清楚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产水平的提升,这种情况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的男女婚姻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没有了政府的强制要求。
而十三四岁的结婚年龄要求也不利于女性心理健康的发展,限制了他们追求自身发展和个性解放的权利,是旧时代的糟粕而不是精华。

在新的时代下,我们要有正确、负责的婚恋观念,要意识到男女平等已经成为社会现实,也要尊重年轻人的婚恋自主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