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知识点的总结内容一般是怎么写的呢?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1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

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2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3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地球和月球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2分

太阳辐射→能源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周期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速度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60

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

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约为日分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2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带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对应点选填右图)

地平面的高度角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千米,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三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上地幔组成。圈层下地幔

岩石圈: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属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玄武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4

地球运动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5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6

一、降水带分区

中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二、冷热带分区

在三大自然区基础上,依据我国东西降水、南北热量的差异,将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北方地区内部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具体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2、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3、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4、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三、经济带分区

1.经济协作区

1954年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

以当前的情形而论,中国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各自包含的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如下: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沿海与内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区划一直采用“两分法”,即全国划分为沿海、内地。

3.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区划“三分法”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

东部地区包括沿海的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包括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现阶段的四大经济区域

随着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增速,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20__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东北振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省。

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东部率先发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山东、江苏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省以及海南省共计十个省市。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7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之: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8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等高线地形图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海洋资源

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9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

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③地方时差: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

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晚]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加减日期)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

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

1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a2

b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3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BACD角。

随纬度与季节变化: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③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太阳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平均1/日平均30千米/小时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的移动

节气时间(前后)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对应点选填右图)移动方向对应点向北向南向南向北BADC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

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三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大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圈层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1~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

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

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岩:岩浆上升而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冷凝)(熔化)岩浆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形式内力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作用(热能)动、地震、变质作用外力太阳能作用(太阳能和重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1)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地质构造的类型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

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

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高度201-3000千米50-55千米温度而上升低纬:17-18千米,随高度增加而对流运动中纬:10-12千米,递减高纬:8-9千米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随高度的增加平流运动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太阳→射→地面→地面辐→大气→大气辐射→宇宙空间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削弱作用

大气逆辐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冷却下沉(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从图可得,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a.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低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b.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c.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e.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f.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1月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2)季风环流(3)

地区气候类型成因风向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东亚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夏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南风(太平洋)南亚,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北风(亚洲大陆)西南风(印度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

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南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概念天气特征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水的分布大气举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阴天、雨雪、刮风、降温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举例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

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温日较差大小气温年较差大小最高气温月7月8月最低气温月1月2月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上升多阴雨天气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气候类型大陆性海洋性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

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骤判断南北半球依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因素变化6.7.8三个月气温最高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最冷月均温>15℃最冷月气温在0℃~15℃最冷月气温在-15℃~0℃最热月5℃年雨型热带温带夏雨型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亚热带温带冬雨型少雨型亚热带热带寒带热带结论北半球南半球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01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1mm)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型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五、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8-1气候因子分析(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25°~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风漂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流。ae00

cf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波浪、潮汐。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

a、d由于中纬西风吹拂,b、c由于低纬信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现象产生原因污染危害对策物温室1、燃烧矿石燃料2、毁林特别是热二氧1、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2、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b

效应化碳

带森林的破坏臭层氧的使用制冷设氟氯备等消耗臭烃等氧物质燃烧化石燃二料(主要是化燃煤);和汽车尾气排化放等氧硫氧氮酸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破坏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业造成破坏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1、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乃至死亡;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2、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性气体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经过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①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

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③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的形成过程:

风化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

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

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

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陡峭平坦坡向温度状况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较快较慢发育土壤厚度浅薄深厚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

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

漠化和土壤污染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

影响。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通性。分异规律定义成因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带状分布的差异。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脚到山顶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化更迭的现象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影响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然带旱生植物(旱生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小乔木、灌木、然带仙人掌)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分布植被湿润和半湿润地森林森林区(年降水量大于450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半湿润、半干旱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确定大农业生产结构、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分异规律极从沿海向内水分陆山地的垂直热量,水分异分海拔高度海陆分布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主要分布地区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中纬度地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海拔较高的山地(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从赤道向两热量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形成不同的植被带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城市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

人口较多。

地形的影响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地形的影响山区地形: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

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科学技术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

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现于14---17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的定义: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水力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二)煤炭时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三)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二)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本溪、攀枝花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铜陵、个旧(三)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2023年级地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模板篇10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__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__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习: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