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就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观后感1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
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孔子观后感2
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激荡,悠久的华夏从古至今无不被人称为礼仪之邦,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一个国度该以一种特有的人文氛围感动着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但真的是如此吗?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提倡弘扬优良的传统,比如敬老爱幼,扶危助残,注重修养等等,都可谓儒家精神和仁礼的扩展,但渐渐地,但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是进步了,但人文风气呢?我只能一笑置之,而且是苦笑那种。出行时侯我总会赶上公交,但每次挤公交总不是滋味,年轻的我不是在抱怨什么,而是看见很多人占着位置,见到老弱病残孕却无动于衷,有的陌生人往往因为碰了一下肩膀或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在车上争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乎恶语重伤,恶言相向,粗俗不堪。街道上呢?闯红灯,乱扔垃圾的人彼彼皆是,好像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生活潜规则了。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都是小得不起眼的事,即使行善,他们也只是会行大善,但须知莫以善小而不为,才能登堂入室,构建真正赋予仁礼精神的和谐社会啊!要是大家认为这些都不在话下的话,那就拿这次西南旱灾来说 ,大家慷慨解囊的时候,居然有那么个不识好歹的80后发表文章呼吁大家不要向灾区捐款,狂妄姑且勿论,居心何在呢?一个民族在经历危难的时刻,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这样的鼓吹是不是该收敛一下呢?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日益强盛,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汉语热潮带动着贸易,政治的发展,国人无不眉飞色舞,幸甚于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和儒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称道。但试想一下,从侧面来体会,难道我们没有察觉当孔子和儒家走向别的国度,表现出的是一种国际化的熏陶的同时,我们离曾经孔子终其一生都渴望实现的梦已经走远了吗?外国人越来越熟悉我们的文化,在礼貌,休养,道德培养和注重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让很多人深切体会仁礼的感化和魅力所在,于是日而三省,躬亲小善之举已在他们的行动中得到体现。或许有一天,孔子的梦得以实现,天下仁礼遍及,但作为华夏思想之奠基人,在九泉之下得知实现这个梦的主力军却非我大号中华,斗胆问一句,圣人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当初将礼乐仁义的重任托付给未来,托付给后世,如今看来是否所托非人呢?
夜深了,写到这里,我长吁了一口气,虽然我不是个优秀的中国人,但至少在此刻我开始有种感觉,周润发他究竟是在为谁流泪?是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更确切的说是为儒家,为孔子,为飘逝于我们生活和环境的仁礼绝唱而流的!
孔子观后感3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
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
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观后感4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电影《孔子》观后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光,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就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就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就应吗?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就是因为封建社会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观后感5
孔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也只知道他大体的一些作品和事迹,<孔子>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是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合理等等,还是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孔子观后感心得600字相关文章:
★ 孔子观后感影评5篇600字
★ 孔子观后感影评600字
★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600字6篇
★ 论语读书心得600字5篇
★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五篇
★ 孔子观后感影评650字
★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500字6篇优秀范文
★ 《孔子的故事》读书心得500字6篇
★ 《孔子》观后感400字范文5篇
★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心得600字
孔子观后感心得6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