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写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下载,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1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热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2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3
【道德的力量】
“道可道,非常道。”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窥见道德的价值,并著《道德经》推崇宣扬自己的思想。康德也曾说:“有两样东西是我无限赞美与敬畏,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内心的道德律”。可见道德的重要性。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道德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得到不可磨灭,道德的力量更不会泯灭。
纵观历史,立足今天,再展望明天,道德的价值和力量顿现。
道德于己,是一种修为,是一把标尺,让我们拒绝诱惑,端正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为顺利。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行人纷纷去路边的梨树下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及原因,他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由此可见,许衡作为大学者,并不单单在于其学问高深,还在于其坚守道德,“我心有主”。古人云: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东汉杨震严格自律,以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无人知之乎?”拒绝昌邑县令王密的黄金十斤,成为一代名臣。是道德让他内心澄明,让他拒绝诱惑,不为名利所困,为他铺就一条坦途。
道德,守之者,心境坦然;失之者,惴惴不安。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唯独坚守道德,我们才能不为名利所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为顺利。
道德于社会,是和谐的催化剂,让心与心更近,让人与人之间更友好,让生活更加和谐有序。
道德留下“三尺巷”的美谈,道德带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亲情。邻里之间的道德,让“远亲不如近邻”的民谚深入人心;亲情之间的道德,让“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根深蒂固;陌生人之间更需要道德的牵引,让心与心更近。扶老人过马路,给老人、残疾人让座等等这些小学生都知道的文明礼貌行为让很多人忘得差不多了。
雷锋永远是个好榜样,他永远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乐于助人,给很多人带去了温暖和慰藉。试想,如果人人都从雷锋那里学到哪怕一点点的精神,这个社会该有多美好,多和谐。
道德于国家,是兴旺发达的助推器,彰显国家的综合素质,体现国家的活力与魅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国家一直着力于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可否认,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道德素质对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民素质低下、政府贪污横行、对外战争不断的国家不会长久,必将走向灭亡;而一个国民崇尚道德、官员勤政爱民、对外和平互利的国家总能焕发勃勃生机,在民族之林屹立不衰,当一个国家选择了后者,它便有了内外的推力,生产力发展有了更强大的动力,政治经济便会愈加繁荣。
于己、于社会、于国家,道德的力量不容忽视,道德本身便不容或缺。
坚守道德吧!让道德之树常青,让道德之花常开!
坚守道德吧!让道德为我们撑起一片艳阳天!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4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5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6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
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与真谛!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高度概括大道的德性进而总结出人应具备慈德、俭德和让德的三大美德,更是为人修身处世的三项基本原则。
宽厚仁慈是领导干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宝”中最重要的,是世间一切美德的基础。《孙子兵法》中:“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领导者仁慈所激发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倘若一个领导干部无视国家法律,为所欲为,即便能够躲过一时,最终也没有好下场,“老虎”、“苍蝇”的结局就是现身说法。领导干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导的这种官员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应具备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从政,对社会有回馈之心、责任之感,对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务意识,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对下属有仁爱之心、感激之念,做事从政能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就不会肆意妄为,继而与社会和谐相处,得到百姓的拥戴,这也是领导干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欲是领导干部的修身养廉之要。老子用 “俭”字作为治国、事天和养生的根本原则。治国者唯有坚守少私寡欲、勤俭治国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为民谋福。多少王朝更迭、社会变迁、政权兴衰的历史,无不验证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又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你想给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这就是“俭德”。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保持淡泊清静的心态,神安体健,也是对廉政自律者的回报。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通过外界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就非常必要。当前,党中央强力推进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和“四风”整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八项规定的意义深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谦虚和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处事之则。为什么老子崇尚谦柔之德?因为他明白“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过于自我膨胀的行为,都不会持久!老子的“谦下”,也被孔子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孔子带子路游览鲁国宗庙,看到一个欹器,它中空时会倾斜,半满时会端正,满盈时又会倾覆。孔子借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满而不倾覆的道理?”子路问:“有保持盈满的方法吗?”孔子答:“聪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盖天下,要守之以谦让;勇力盖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节俭。这就是抑制自满的方法。”孔子告诫人们,要想保持完满,必须做到不自满。若能做到谦、让、愚、怯四点,近可独善其身,远能兼济天下。
以来,随着中央强力推进反腐败,“大老虎”的一个个倒下,再次证明了老子“物壮则老”和孔子“满盈倾覆”的道理。同时,也给世人敲响警钟:有恃无恐的狂妄者必然没有好下场,为政者唯以谦和、辞让为处事原则,时时警钟长鸣,警示自己时刻清醒头脑,防止罪、祸、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定。
《道德经》中的“三宝”及许多精辟见解都闪耀出思想的光辉,丰富了当代反腐倡廉思想,对促进当代领导干部廉德修养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8
―――治国与治人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治国思想“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道德经》主要的治国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净无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阐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净无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没错,若不崇尚贤能,就不会有人想去争“贤”这个名号;若不使难得之物变得昂贵,寻常家庭也可以拥有,就不会发生偷盗之事了;若百姓见了珍宝而没有占为己有的欲望,社会就能安定。这些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品价格过高,人民生活就会的不到保障,社会安定也就没有保障。不过现今社会,尚贤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无贤无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浪潮无情淘汰。不过,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会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君主,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更需要做到“清净无为”。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战火纷飞,战乱不断的时代。对统治阶级而言,实践“清净无为”最基本的就是不轻易挑起战争。战争的可恶与可怖是谁都知道的。战火一起,百姓垦种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荆棘便会丛生于野,房子也会毁于战火……最后无论谁胜谁负,流离失所、受灾受害的,到底还是那些在底层的百姓而已,统治阶级仍旧可以继续他们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见,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万不得已,千万别用,而应该舍弃之,代以农耕之具。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而在治国方面,要用“正、德”。这样,国家平安无事,个个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轻而易举了。
当然,正如老子所说,事物总存在两方面。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道德经》,毕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陈述难免会与现代社会相悖。不过,《道德经》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治人方面,都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9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展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划一而有节拍的读书声。
当语文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通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公开决计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洪亮的声音率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觉得到单调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味来。固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慢慢地我发现本人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用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端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耿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安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慢慢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烦地考虑问题了,原来作业中草率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方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通知我们,一个人不只要能打败他人,更应该有勇气打败本人。
《道德经》让我收获颇丰。“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站在的角度,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待竞争,我们要勇于去迎接应战,看待失败和不对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办法去改动或顺应,而不去自觉的争你死我活。这样有助于保全本人和获得最终的胜利,只要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篇10
【上善若水】
老子的《道德经》给人思考,让人沉静,心安静到海底。偶尔涌现细微泡沫。
无为而为,上善若水。
让我们在这个纷扰嘈杂的世界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多一份清净,少去一份杂念,添一份知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些事情是由不得我们考虑便发生的,有些事情的存在发生也是我们阻止不了的客观事实,有些人沉醉或悲伤于过往的绚烂或是死寂,有些人幻想或恐惧于未来的童话或是绝望。
其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
现在的你,是愿意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还是在爱的肩头痛哭一晚?
存在的方式,存在的价值,取决于你对事物的态度。生活中总有些小小的不如意,对外力的依赖并不是长久之计,内在的坚定才是力量的根源。外在的事物左右着我们时,若能很好的认识自己,便能很好的向内缓解自己的一些压力。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如何看清当前自身的处境、位置,如何明白自身的潜力,以及心里上的畏惧。认识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怎样才能做好自己。最终的力量是本身。心无旁骛,每个人的雕塑都会有不同的姿态。
没有,不奢求。有,好好珍惜。
有些事情不属于你的不能强求,不能患得患失。自己经历的都是体验。不管是财富还是垃圾。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不去羡慕沿途的花儿开放的多么娇艳,哪怕我的前方只是一条小径,也要渲染别样的风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小小的自己,大大的梦想。藏在小盒子里。数一数。给自己打气。
对着太阳,露出微笑!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作文
上一篇:作文读书心得国学经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