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佛子岭水库导游词范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徽州古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子岭水库导游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佛子岭水库导游词1

佛子岭大坝由20个坝垛,21个拱和两端重力坝组成。坝顶轴线长510米;坝垛为空腹,由两片垛墙以横隔墙和上下面板相连而成。坝垛两侧外缘宽6.5米,上游面坡度1∶0.9,下游面坡度1∶0.36;内径为13.5米的半圆拱支承在垛的上游面。东岸重力坝长30.1米,西岸重力坝长66.4米,其中在高程117.56米处上部,改为平板坝长45米。坝垛内埋设泄洪钢管8道,管径1.975米,出口段设1.75米方形闸门及扩散挑流段。发电钢管2道,钢管尾部装有直径1.25米的的空注阀,钢管中段接叉管分别引入到拱内厂房。灌溉放水钢管1道,其尾部也用1.25米空注阀控制。

佛子岭大坝是建国后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整个设计过程在边勘探、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既无经验又无规范可循。汪胡桢等水利专家带领一批中青年技术干部边学边做,在设计中克服了横向地震时应力分析、坝垛稳定和坝基灌浆等重大技术难题。

大坝于1954年9月建成后,经受了高水位、地震、低温等考验,坝体发生裂缝,坝垛内钢管发生气蚀和震动。1965年放空水库,查清拱筒、垛头、垛身各种裂缝情况和原因,采取了凿槽补缝和涂防渗材料,做加强拱,灌浆和坝基加固等处理措施。1969年大水,水库漫坝,汛后作了全面检查,仅大坝两岸山坡、坝后基岩冲刷严重,大坝其他部位没有发现异常,说明大坝的设计是成功的。1970年汛前,对山坡进行混凝土护砌,坝脚冲刷坑用混凝土回填加固。1975年河南暴雨后,按水电部要求,佛子岭水库加固加高先达到千年一遇校核;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考虑解决大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坝的稳定安全度、改善坝体应力结合起来;要尽可能少影响灌溉和发电。经比较选定大坝戴帽加高1.5米;在13~20号垛内回填混凝土;坝体裂缝分别不同情况进行环氧灌浆。加高时在原坝顶老混凝土面打毛、凿槽、加锚筋等措施,使新老混凝土结合成整体。对大坝右岸基础进行帷幕灌浆补强;两岸增补排水孔、增设观测孔;在河床部分几个垛基下的断层破碎带和层间错动面进行水泥固结灌浆。经对大坝抗震按8度进行复核是安全的。

加固加高后的大坝直线长为513米。其中连拱坝413.5米,东端重力坝长31.6米,西端长67.9米。最大坝高75.9米。

佛子岭水库导游词2

佛子岭水库是建国初期我国自行设计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连拱坝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系治淮委员会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设计。指挥汪胡祯,政委张云峰。

1952年1月动工,1954年11月建成,历时2年又10个月。水库位于淠河东源上游,坝址在巴山县城西南17公里处,漫水河、黄尾河径流入库。坝下东淠流至两河口与西得河上的响洪甸水库泄水合流,经横排头、六安市、正阳关注入淮河,实际控制面积127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4.96亿立方米,相应洪水位130米,汛期兴利库容1.2亿立方米,死库容1.25亿立方一米,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

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输水钢管和发电厂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列为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东岸端为重力坝,西岸端为平板坝,全长半5洼拱坝段长413.5米,有20个垛和21个拱组成。1983年大坝加高1.5米,并加做防浪墙高1.1米后,坝顶高程由原来128.46米增至129.96米;防浪墙顶高程由原来129.56米增至131.06米;最大坝高由原来74.4米,增至75.9米。溢洪道位于东岸山凹,开敞式,1984年由原来5孔扩建为6孔,堰顶净宽63.6米,孔宽10.6米,最大泄量7540立方米/秒。泄洪钢管3道,管径l.975米,分别布设在13,14,15号垛内,最大泄量225立方米/秒。发电引水钢管6道,供新老两座电。厂输水发电,合计发电流量98.25立方米/秒。

水库工程是在既无经验、条件又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参加施工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自治淮委员会、六安干部学校和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轧钢、灌浆、起重、运输等技术工人来自上海、蚌埠、合肥;民工来自六安、阜阳两专区农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的第一水利师咱始至终参与最艰苦的工程,工地最多上工人数达一万余人。工程耗用钢材8010吨,水泥6.3万吨,共做土方99万立方米,石方82万立方米,混凝土23.9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垛拱浇筑到顶后,当年经受洪水和6月17日10时15分5.25级地震考验,安然如故。

1964年汛前检查,发现拱面裂缝,东西坝头渗水积水,次年9月底,放空库水补缝加固。

佛子岭水库导游词3

1950年3至6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组织淠河查勘,提出了淠河东、西两源上游可兴建佛子岭和长竹园(即响洪甸)两座水库。1950年7月大水后,治淮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于1950年11月进行复勘。1951年4月,第二次治淮会议决议的《治淮方略》和1952年度工程要点中,规划确定修建佛子岭水库。此后即进行地质调查及坝址、库区的测量和水文测验。当时国内缺乏建造连拱坝的资料,以汪胡桢为代表的水利专家们,以科学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解决了连拱坝设计与施工中一个个难题,仅以三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当时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建筑任务,水库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建设的人才。

佛子岭水库由治淮委员会组建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1951年10月10日指挥部成立,陆续从各方面调集人员。1952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水利第一师参加水库建设。从江苏、上海等地招聘技术工人。民工来自霍山县和阜阳县。最多时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8900人。1951年10月底,修通了六安到佛子岭的公路。水库大坝从1952年7月1日开始浇筑坝身混凝土,至1954年9月16日坝身浇筑完成,历时仅27个月时间。

水库工程采用原河床导流分两期施工,先东岸导流,西岸筑围坝。第二期在西部河滩山脚部分开挖上下引河。河水经8、9、10号拱下泄,东部筑围坝。1952年1月9日佛子岭大坝清基。3月1日第一期钢板桩土石围坝工程动工,6月底结束。在清基开挖中发现西岸岩层有破碎带,将坝轴线下移12米,清基工作延迟到1953年3月完成。第二期清基工作因围坝渗水及洪水冲击溃决。至1953年10月初才全面开展,是年底全部完成。混凝土浇筑自1952年7月初开始,分两期进行。整个工程采取自营方式,以机械为主,人力为辅。施工中遭遇1953年春寒低温,一度影响混凝土质量和浇筑进度。混凝土拌和、输送、浇筑随着浇筑高度和部位不同,采取分散、移动和固定,机械和人力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质量的控制和要求均较严格。1952年7月下旬开始,对施工管理和劳动组合进行改革。施工单位建立“区域生产管理制”,推行“平行流水作业法”,效率提高,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第一期混凝土浇筑任务。第二期混凝土的浇筑,克服了多次涨水、围坝毁而又筑的困难,于1954年6月6日全部浇筑到127.46米高程,顺利地拦蓄了1954年7月的洪水。是年10月底,连拱坝工程全部完工。计清基94.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9.5万立方米;耗用水泥5.3万吨,钢材6400吨,木材2.05万立方米,砂石34万立方米,应用各种机械设备545部。

1965年大坝进行第一次加固。9月28日开始放空水库,修筑围坝。12月中旬完成裂缝修补,12月16日关闸蓄水,并进行13~16号拱的加强拱浇筑、裂缝灌浆及帷幕和固结灌浆等施工,1966年9月底基本完成。1968年10月对坝身加固、钢管加固和溢洪道处理等组织全面验收,施工符合质量要求。

1969年洪水漫坝后,从1970年初到6月底完成了两岸坝后基岩、21号垛等重点部位护砌和固结灌浆,以及坝面渗水裂缝的修补等。1975年8月洪水后,于1982年初开始进行大坝加固加高工程。这次加固是在兼顾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的,工程零星分散。大坝加高的施工质量要求高,新混凝土要控制好温度,老混凝土表面凿毛、凿槽,又是高空作业。部分坝基帷幕补强要求在水下操作,施工条件差。由于设计、施工、科研和生产单位相互配合和支持,施工进展顺利,于1984年全部完工。

佛子岭水库导游词4

佛子岭水库位于霍山县境淠河东源上。淠河东源上游有两支。西支漫水河到梅家渡与东支东流黄尾河分别汇入佛子岭水库。佛子岭水库坝址在梅家渡下游打鱼冲口,控制流域面积1840平方公里。淠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900~1600毫米,上游常为淮南地区暴雨中心。汛期降雨集中,常造成山洪暴发,威胁淠河和淮河干流防洪安全。据历史洪水调查,1950年佛子岭坝址处洪峰流量达10800立方米每秒。

西源一一漫水河,系淠河主源流,源出鄂皖交界的挂笼尖北侧。从霍山县太平畈乡余家湾起,北流经双河店、王家店、洪家畈至九龙井,汇集东界岭、高山铺来水,上段称三道河,下段称六道河。西流源出石鼓寨、中界岭经古佛堂的山水。东流首受五桂河,折向东北,经上土市、雷家畈。南侧有龙门冲水入,又北流经鲍家岭、牡丹河两大弯道后,与源出八斗岭、鸡心石和自西向东流的清水河,在漫水河镇汇合。自此河岸开阔,最宽达72米,再东经响水寺、对头弯、大平地,有马槽河入,经唐家院,安家河从此汇入,又东行过梅林坪大转弯,折向东北,于王家畈(午旗河)入佛子岭水库。南岸还有源出白马尖,流经大化坪的石羊河(上段称辉阳河)于潘家湾入佛子岭水库。

东源——黄尾河,源出岳西县境多枝尖的金岗岭北侧,东北流经青天畈、道义涧,折北经阔滩河、黄尾街,于陡峰寨东进入霍山县境,称石板河。再北流经胡家河,在板里河西与另一源出岳西县境的清潭河汇合,北流至磨子潭水库。出库后与源出黑山尖经东西溪、东风桥的扫帚河(上段称童家河)汇合后,古称潜水,进入佛子岭水库。佛子岭水库汇集东淠河东、西两源,控制面积1840平方公里(包括磨子潭水库570平方公里)。东淠河水出库后,河谷开阔,比降平缓,出现沙滩。西北流经梁家滩弯道,向东北流经黑石渡,汇入孔家河。1975年霍山县在此改滩造田,遂折东经霍山县城、团山嘴至两河口,其间右岸有柳林河、幽芳河、高庙河、熊家河(又名山王河),左岸有深水河、戴家河、龙门冲等支流汇入。至此,东淠河全长103公里,流域面积2697平方公里。

佛子岭水库导游词5

佛子岭水电站进行水文观测、大坝观测和地震观测等工作。水文观测从1951年4月,治淮委员会设立佛子岭水文站开始。以后随着规划、施工的需要又建立了一些测站,进行流量、水位、雨量、蒸发量、悬移质输沙率及简易气象、深水温度等测验。这些资料数据为规划、设计和调度运用服务。现有水文站和雨量站基本上控制了库区内的雨情和水情。

库内水温经测验,表面水温与气温差别不大。深层水温在冬季低温时水温随水深而递增;夏季高温时则反之。

悬移质输沙率通过黄尾河和白莲崖两处采集水样,经计算,佛子岭水库年输入悬移质泥沙约18万立方米。1969年佛子岭水库进行了一次库区测量,重新量算了淤积后的水库容积。从库底到高程116米,容积比原来减少了0.14亿立方米,至高程130米时,容积仅减少0.01亿立方米。

水库建成后,在大坝中埋设了监测设备,建立测量控制观测网络,进行大坝位移、沉陷、应变、地下水位、渗水压力、混凝土温度、裂缝、水化热、输水钢管伸缩变化等项目的观测。编写有《佛子岭大坝观测资料》,为各个阶段的大坝加固设计和建筑物管理养护提供了依据。

佛子岭水库地处多震地区。历史记载民国6年(1917年)1月24日的一次6.25级地震为最强烈,震中在距坝址下游约8公里的霍山县落儿岭。1952年春施工时,为监测地震,在佛子岭装置有简易的地震仪。1954年6月,大坝附近发生5.25级地震后,于1955年在佛子岭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初级地震台,1959年取消。1970年,安徽省地震大队又在原地震台旧址记录地震。1977年进行地震测报。1978年由佛子岭电站与地震局、设计科研单位共同于大坝顶安装工程强震仪。1983年大坝加高时停止记录,后由安徽省佛子岭地震台监测地震。


导游词范文相关文章:

★ 导游词范文大全

★ 精选优秀导游词范文5篇

★ 介绍长城的导游词范文5篇

★ 介绍故宫的导游词范文5篇

★ 重庆的导游词

★ 美食导游词范文介绍

★ 贵阳导游词

★ 关于河北的导游词范文5篇

★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范文5篇

★ 云南导游词范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