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七七范文网!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7篇)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范例(7篇)

初级中学,简称初中,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初中的课程科目增多,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__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分组布置

数学教案-你今年几岁了搜集整理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