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六国论》读后感悟”,以供大家参考!
《六国论》读后感悟1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对六国灭亡的历史进行过研讨,难道真的是六国不知抗争,“弊在赂秦”吗?真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吗?抑或“此乃天助秦耶?”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是统一中国的任务为什么偏是让秦国来完成?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国确也结成过“合纵”,但不久即互相攻讦,以至秦不废一卒一矢而天下诸侯已困,何来“厚韩亲魏”呢?到头来面临的是强秦之威,只有出此“赂秦”下策,古人的论述虽给人以启发,但难免舍本逐末。
我认为,六国失败以至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任用人才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他们即没有认识到历史转变时期进行变革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人才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人才大量外流,削弱自己,壮大敌人。
纵观历史,春秋数百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秦国国君在天下广招贤士,大力任用人才,由余、蹇叔、公孙支、商鞅、张仪、范睢、李斯,这些贤能之人对秦国的日益强盛起到的作用委实不可估量。假使不用商鞅的变法政策,怎能使秦国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盛的一个?又假使秦国不用范睢、张仪,怎能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与此相反,六国对人才却是另有一,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战国七雄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楚国而并非秦国,楚国拥有最辽阔的国土,最强大的实力,最丰富的物产,但却缺少最明智的君主,楚国的大夫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举贤荐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但他不仅不被重用,反而一再遭受打击陷害,最后被放逐沅湘间,愤而投江自尽。
赵国也是实力不俗的一个国家,赵国大将军李牧曾多次挫败秦军的进攻,但赵王不明是非,听信谗言,李牧终遭冤杀,正是六国对人才轻则怀疑、流放,重则施刑,杀戮的政策,使自已被迅速削弱,而使秦国迅速强盛。
六国人才济济,却不能在自己的国家施展才华,只能远走异国他乡,以图一展宏图,这不正是商鞅入秦,范睢离魏的原因吗?这一切,怎能不令天下奇才异士寒心,萌生“怀才不遇”之感?而秦国抓住时机,广招天下奇士,使咸阳人才云集,自然不足为奇了。
故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轻才,轻才以利秦,破灭之道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重温历史,不过是想从古人的得失中有所收获,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和重用人才。
《六国论》读后感悟2
苏家三父子都写过《六国论》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特色。
我其中比较赞同苏辙的。他对天下形式都有分析。六国的灭亡并非是偶然,而秦的统一也不是必然。
我认为对《六国论》哈、还是要有新的思考,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还不都是六国的问题吗?为题的答案不唯一。为什么秦国可以统一,而赵国。楚国不行了,赵有,廉颇,令相如,更不用说,强将辈出,而为什么被秦国最终所灭“远交近攻”只有秦才能想出来,我想不尽然呢。六国岁自乱阵脚,可当时秦也并非强大。可秦懂得不骄不躁,在无形中灭了六国。正如书中所说“韩魏折而入秦然后秦人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所以说秦朝的统一,不仅是六国的自取灭亡,也是秦国的过人军事,因为几时六国联合抗秦也不能战胜,战争中联合作战最怕联合方彼此不信任,这样虽然联合君人多财粗,但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与此有一个反列,三国赤壁之战周瑜与孔明相互信任即使曹操的船队再多也“强努灰飞烟灭”可见六国指望命该如此。
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顺应历史的潮流做到这一点,虽然秦国的方法不正当但反过来想想,真正的战争不是个人义气。战争最终目标是胜利,所以这里战争最好的方法是减少自己的损失很显然秦国做到了。
读罢苏洵之《六国论》,深为其雄辩有力之议论所折服。然愚亦有浅陋之见:与六国以赂败亡国之因相较,秦有“五事”而胜已判矣。
《六国论》读后感悟3
孙子曾言胜负之“五事七计”。“五事”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限于篇幅,仅以五事析所以秦胜论之。
一曰道,即君与民同心也。天下一,民心所向也。秦之数代,多为明君,商鞅变法,国富民强,顺乎潮流,此所谓民心尽得。
二曰天,即寒暑,阴阳,时制也。秦地处黄土高原——此地于战国时肥沃无比,农业发达,拥巴蜀之“天府之国”,国库殷实,百姓繁盛,军备富实。此所谓天时尽得。
三曰地,即地势之利也。秦处黄河上游,据崤函之固,北拒长城,南近汉水。顺关而下,可攻魏、赵、韩、齐;依秦岭之险,南制强楚。赵虽富强,亦占地势之利,然北有长城之缺口,背抵匈奴,西面强秦,两面受制,取胜难矣。此所谓秦地利尽得,略胜一筹矣。
四曰将,即人才良将也。秦地人才济济,更能“引进外援”,以利相待,拔擢重用,天下人才尽归其用。范雎之“远交近攻”;苏秦“连横”之策;白起、蒙骜、王翦等将之神勇,无出其右。赵为秦之大敌,虽有廉颇、赵奢、李牧之辈,然于长平之战一败涂地,何哉?曰:不识用人之道也。长平之战,赵王轻中离间之计,临阵易将,以纸上谈兵之赵括易经验丰富之廉颇,国之精锐尽失,后李牧虽连败秦军,洎以馋诛,赵自毁长城也,此败仗之缘也。然秦王重用白起,巧用奇正之术,大败赵军。此谓良将尽得。
五曰法,即曲制、官道、主用也。秦之商鞅变法,古今尽知。除井田而奖励耕织,依军功授予田宅。此变法以封建制易奴隶制,尽占制度之绝对优势也。六国虽奋起直追,然“一步慢步步慢”,此言得矣。此谓以法制胜也。
六国得何耶?目光短浅,以地赂秦,以至力亏;用人不当,良将尽失,以至受挫。且自私胆怯,各不合纵,不知“远交近攻”之危害,任韩、魏亡国而不相救,殊不知“唇亡齿寒”乎!较之于秦,五事差矣。
秦得民心,得天时,得地利,得良将,得法制。五事尽得,盖欲不胜亦难哉!
此一家之言,谨论之以闻明者。
《六国论》读后感悟4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论》读后感悟5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对六国灭亡的历史进行过研讨,难道真的是六国不知抗争,“弊在赂秦”吗?真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吗?抑或“此乃天助秦耶?”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是统一中国的任务为什么偏是让秦国来完成?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六国确也结成过“合纵”,但不久即互相攻讦,以至秦不废一卒一矢而天下诸侯已困,何来“厚韩亲魏”呢?到头来面临的是强秦之威,只有出此“赂秦”下策,古人的论述虽给人以启发,但难免舍本逐末。
我认为,六国失败以至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任用人才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他们即没有认识到历史转变时期进行变革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人才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人才大量外流,削弱自己,壮大敌人。
纵观历史,春秋数百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秦国国君在天下广招贤士,大力任用人才,由余、蹇叔、公孙支、商鞅、张仪、范睢、李斯,这些贤能之人对秦国的日益强盛起到的作用委实不可估量。假使不用商鞅的变法政策,怎能使秦国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盛的一个?又假使秦国不用范睢、张仪,怎能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与此相反,六国对人才却是另有一,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战国七雄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楚国而并非秦国,楚国拥有最辽阔的国土,最强大的实力,最丰富的物产,但却缺少最明智的君主,楚国的大夫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举贤荐能,改革政治,变法图强,但他不仅不被重用,反而一再遭受打击陷害,最后被放逐沅湘间,愤而投江自尽。
赵国也是实力不俗的一个国家,赵国大将军李牧曾多次挫败秦军的进攻,但赵王不明是非,听信谗言,李牧终遭冤杀,正是六国对人才轻则怀疑、流放,重则施刑,杀戮的政策,使自已被迅速削弱,而使秦国迅速强盛。
六国人才济济,却不能在自己的国家施展才华,只能远走异国他乡,以图一展宏图,这不正是商鞅入秦,范睢离魏的原因吗?这一切,怎能不令天下奇才异士寒心,萌生“怀才不遇”之感?而秦国抓住时机,广招天下奇士,使咸阳人才云集,自然不足为奇了。
故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轻才,轻才以利秦,破灭之道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们重温历史,不过是想从古人的得失中有所收获,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和重用人才。
《六国论》读后感悟
下一篇:雷锋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