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精选5篇)
《植树的牧羊人》,原名《植树的男人》。是奥斯卡获奖短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含义都让人印象深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ssssssss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1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后被改编成电影,运用印象派先素描后淡彩画的绘画风格,并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示给了我们。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森林,为后人造福的故事。整个短片情节朴素无华,画面简约唯美。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两人,便是“我”和牧羊人艾丽泽·布菲。
电影一开头,展现的是一片尘土飞扬、飞沙走石的景象。这是一片没有植物、没有人家的荒凉之地。对这样恶劣环境的描写,为下面的内容做了铺垫。“我”行走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饥渴难耐。终于“我”发现了一个牧羊人,他就是艾丽泽·布菲。他将我带到了他的住处,屋里陈设十分简单但却十分干净,衣服上有针脚细密的补丁,炉子上正烧着水,简单几笔描绘出艾丽泽安静细致、朴实友善的特点。虽然“我”是陌生人,他却热心地帮助“我”解决了喝水吃饭以及住宿等问题。我在这里住了几天,也慢慢了解了艾丽泽的生活。
艾丽泽每日挑橡子,种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尽管孤独寂寞,但他却一直有着坚韧的信念。就如电影里台词所说:“如果上帝让他再活三十年,他会种更多的树”。艾丽泽就这样安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受打扰,执着地一个人种着树。
几年过去,“我”又来到这里,那一片不毛之地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溪流、鲜花,鸟鸣声、人们的欢笑声不知不觉地出现了,面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原来是艾丽泽坚持不懈地种树,把这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水土丰茂的森林,人们迁居至此,一派复苏的景象悄然出现,这里成为了一万多人的幸福源泉。
“我从没见他动摇过”,影片中的这句独白让我们感受到艾丽泽做到这一切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却拥有着难得的宁静而无私的心灵,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伟大。小人物,大感动,相信每个人看完这部影片,都会对牧羊人艾丽泽萌生出无尽的敬意。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篇2
在一片野草与野花相互点缀的背景中,影片《植树的牧羊人》结束了。我回味着,回味着植树老人那坚定的眼神,是那么的执着,又是那么平和。
一阵虚化中,老人的目光化作田野,这柔和的结尾正如那梦幻的开始,真实却朦胧。这部影片虽短,但最震撼着我的心灵的,便是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片的确不算长,但在配色方面却十分独到,令我记忆最为深刻。虽然空荡的沙漠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画师却无一处不用朦胧的铅笔画表现了出来,除特殊突出的部分外,很少留白,即使是亮部也会用淡淡的褐色刷一层,这样处理得毫不突兀,交融处极为自然,温和又寂寥。此外,画师并不是特别在意形态,却又能很好地体现出文本中所描述的每一个特点,这种“形象”的写意风格也是常人难及的。我特别观察到,由铅笔素描转入彩铅,是指在作者看到了流水那一刻——是水,让荒原中的一切有了生机!这转折是那么合理,那么自然。
我还另外体会到这部影片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光影的变化。由于是写意风的手绘,画面就不可能像真人拍出来的一样连贯,于是画师就特殊突出了一种变化——光影的变化,即使是看起来形态差不多的画面,每一帧之间的光影也会有所不同。大的变化出现在沙漠之景中,画师并没有用其他任何元素,但是依靠光影晃动就让观影者体会到了狂风的猛烈。小的变化主要用来刻画动作,这种颤动让画面顿时立体了起来。不得不说,这种光影的动感也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此外,影片的情节,更多的是参照了绘本原文,与书上略有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版,都无法抹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无法抹去植树老人的伟大: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篇3
这部电影名叫《植树的牧羊人》,导演是法国的弗雷德里克贝克,改编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男人》。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荒芜的山地,结识了一个独自一人生活的牧羊人。在几十年间,牧羊人一直独力种树,种下了几百万棵树苗,改变了整个山地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影是手工绘制的,画得抽象朦胧,却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在描绘比较令人震撼和恐惧的场景时,会用很夸张,很混乱的画面带给人们十分真实的感受。比如描绘周边村庄中人们的仇恨,相互争论不休,生活黑暗压抑,人心的黑暗。就是把人们争抢一件小小的物品,一个人被无数只手紧紧抓住,人们生活的场景用极快的速度播放,并且画面几乎没有空隙。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婴儿的啼哭声,人们大声而又愤怒的争吵声,和节奏快而又低沉压抑的音乐混在一起,就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令观看的人体会十分深刻。
并且这样的场面多在后边接着的就是牧羊人的生活。这种躁动不安和宁静祥和的对比十分鲜明。再有,前边战争等场面的色彩单一,后来出现了蓝色天空下的绿色山丘,以及五彩斑斓的鸟儿,让读者不禁向往牧羊人那种不受战争、纷乱干扰,清净悠闲的生活。
而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开头写作者登上荒凉的山,只找到了枯井,与结尾的枝繁叶茂的树和小溪流淌等连锁反应,使得荒漠变成了绿洲。而声音也由狂风四起,变为鸟鸣和人们欢快的歌声。很好地展现了牧羊人的伟大,带给荒山这么多改变。
这部影片就是这样,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前后生活的迥异,赞颂了牧羊人的无私和坚持,告诉人们:人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环境。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篇4
今天下午语文课上我们观看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部由同名课文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在一次阿尔卑斯山旅行中,在寻找水源时偶然遇到了一位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他家借宿后,我发现他会在牧羊时种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牧羊人用他一生的时间将一片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的故事。
整部电影都是用彩铅和松脂在毛胶片上绘制而成,它大部分布景设计简洁明了,我很喜欢。电影中所有光影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都做的很好。比如通过景物或衣服的摆动来体现风,所有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也都刻画的很清晰。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会有一些与简洁形成强烈对比的画面:在电影开始没多久,利用极其抽象、黑暗、混乱的画面描述了山上其它村落中人们的艰苦生活;在描绘一战的情节时,电影同样利用了相似的混乱画面,使人感到好似置身其中,让观者印象深刻。
对比课文后,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增添了一个情节:在牧羊人已经种植了一大片树林时,一天,一位警官来到牧羊人家里,告诉他禁止燃火,以免破坏这片“自然的树林”。这段其实挺讽刺的,带有一些伤感地体现出并没有什么人知道艾力泽布菲一生都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从侧面反映了牧羊人的默默无闻。电影中多次讲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与战争仿佛与他(牧羊人)无关,他只想一心种树。”从这也能体会到牧羊人长达几十年的坚持和执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羊人也越来越老,大地从一开始荒凉的土黄,变成绿色、蓝色、红色等等。电影后半段出现的小河也暗示着生命踏入这片土地。附近的村子有了更多的村民,花海、马匹、村民、节日、欢歌都代表着生机,而这一切都源于艾力泽布菲。
电影最后是牧羊人孤独的身影,镜头慢慢推向他衰老的脸庞,随着他的眼睛慢慢闭上,电影结束。同时,艾力泽布菲老人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也结束了。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篇5
说真的,《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让我十分喜欢,觉得整篇文章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看完这部得过奥斯卡的短片后,竟然生出了一种忧伤的气息。
故事起源于一个沙漠(荒漠)。在这里,牧羊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植树,直到树木丛生,鸟语花香。可竟然没人知道这些功绩!这使我愤愤不平又生出一种对牧羊人的钦佩)不在乎名利,只追求心中所求。
音乐从头至尾都很忧伤,但在树木开始发芽并生长变绿时的音乐不仅十分欢快,而且蓬勃向上,鼓舞人心。
这个画风把大风(一开始)的动态还有衣服的运动规律描写刻画得十分生动。在影片后部树叶的摩擦,树枝的摇摆也是这种画风特意刻画而成的。这种画风说来也不精妙,但运用在这里面可是别样的合适,写意的感受,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影片阴影和角度的变换简直是一绝!从烛光阴影的移动到视角的转换,无不可以看出制图的一定是个绝顶高手。每一个画面光和阴影的角度竟丝毫不差,简直让我拍手叫好。
每个场景的切换与过渡都呈现出一种巧妙的构思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不管是哪一次场景的切换,都充满了趣味——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幕是从哪里出现,转换的。
这部影片虽然是平面的,但不论是从人物的刻画还是阴影的角度来看,都极具三维动画的特色——但若是把它做成立体的,可能就会失去那一种风格的质感和出色的构想。
正是由以上几点,才构成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样一部出色的短片,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担得起“奥斯卡”的美名!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700字
上一篇:安全第一课地震观后感
下一篇:看百团大战观后感